有業內人士認為,2023年或將成為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元年”,2025年全球鈉離子電池出貨量有望超90GWh。如今,越來越多電池企業進入這一新賽道,這勢必加快推進鈉離子電池技術開發和商業化進程。

電池百人會“問道”臨海暨2023中國鈉電池產業生態圈企業家峰會現場

電池百人會“問道”臨海暨2023中國鈉電池產業生態圈企業家峰會現場

在動力電池降本增效的道路上,后起之秀鈉離子電池近來成為熱點。

2月23日,思皓新能源與中科海鈉聯合打造的行業首輛鈉離子電池試驗車公開亮相。同一天,上市公司多氟多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該公司已有鈉離子電池產品在裝車測試。此外,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孚能科技等企業都在加快進行鈉離子電池的研發。

多家電池企業涌向鈉離子新賽道,原因之一就是其成本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在去年年底召開的鈉離子電池產業鏈與標準發展論壇上表示,鈉離子電池的成本有望低于磷酸鐵鋰電池20%以上。但他也補充了前提條件,即需要產業鏈的完善、技術成熟度的提高和規模效應。

如果說前兩年開發鈉離子電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降低材料成本,那么在近期鋰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鈉離子電池的價格優勢是否還在?答案是肯定的。盡管目前鋰價呈下跌趨勢,但仍處于高位。3月1日,電池級碳酸鋰每噸價格降至每噸38.75萬元,跌破40萬元,比2022年第四季度高點60萬元下跌34%,但仍然比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年第四季度每噸約4.2萬元高出9倍。而且,由于鋰礦儲量有限、開發周期較長、產業鏈環節較多,再加上國際形勢動蕩造成運輸不暢、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快速增長導致需求猛增等原因,鋰價很難再回到2019年的低位。多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的報告均稱今年鋰價將維持在每噸40萬元左右,如無意外,2025年也將徘徊在每噸25萬-30萬元之間。此外,三元鋰電池所需的鋰和鈷都是稀有金屬,因此鋰離子電池下探的價格空間有限。相比之下,鈉離子電池所需的鈉鹽原材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而且負極可采用鋁箔作為集流體,可進一步降低成本8%,降低重量10%左右。因此,如果鋰離子電池沒有整體性重大技術革新,并且只要2026年碳酸鋰價格每噸在15萬元以上,鈉離子電池依然具有成本優勢。

此外,鈉離子電池還有無過放電特性,允許電池放電到0伏,熱穩定性好、低溫性能好、安全性高、便于快充等均是其優點。據悉,長虹新能源材料實驗室已經實現了鈉離子電池26秒充電70%的創新,雖然距離產業化還有距離,但也展現出鈉離子電池的優異性能。

在眾多企業的布局下,鈉離子電池蓄勢待發。不過,任何一種新技術都瑕瑜互見,利弊并存。未來鈉離子電池要走向產業化應用,并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還需進一步突破。在技術上,鈉離子電池仍然還需解決能量密度低、循環壽命短等問題。比如,中科海鈉此次為思皓新能源提供的方形電芯能量密度為155Wh/kg,但目前一般的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為200Wh/kg,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為240Wh/kg。也就是說,相同重量的電池,鈉離子電池續駛里程只有三元鋰電池的67%左右、磷酸鐵鋰電池的80%左右。此次的思皓新能源試驗車也是一輛小型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為252公里。對于續駛里程較長的中大型電動汽車,鈉離子電池尚“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循環壽命上,通常磷酸鐵鋰電池平均循環壽命6000次,三元鋰電池平均循環壽命3000次,而鈉離子電池的平均循環壽命只有1500次?;阝c離子電池的特性,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鈉離子電池將成為下一代小微型電動車和儲能的電池。要想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鈉離子電池仍然需要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

目前,已經有電池企業表示今年就可以將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與磷酸鐵鋰電池相當的水平,并在試驗從內部結構設計、材料選擇、改變電壓等方面來提高鈉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據說,寧德時代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可實現3000次充放電循環,后續隨著技術進步會繼續提升。而寧德時代下一代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將突破200Wh/kg。相信鈉離子電池一旦補齊短板,其前景會更加廣闊。

目前,鈉離子電池尚處于推廣初期。對于動力電池企業來說,要想使鈉離子電池被市場接受,既需破解技術瓶頸、彌補技術短板,也要有現實的盈利方案。比如,有的企業設想現階段將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按一定比例進行混搭,集成到同一個電池系統里,通過電池管理系統(BMS)精準算法進行不同電池體系的均衡控制,可以實現較高性價比,實現電池系統的優化,體現了融合發展的良好思路。

有業內人士認為,2023年或將成為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元年”,2025年全球鈉離子電池出貨量有望超90GWh。如今,越來越多電池企業進入這一新賽道,這勢必加快推進鈉離子電池技術開發和商業化進程。

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加速發展,新能源車型“百花齊放”,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隨著產業的發展、技術的演進、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未來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動力電池將長期共存,技術上揚長避短相互補臺、市場上相互補充滿足需求。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鋰電池
鈉電池
產業生態圈